大国工匠从这里诞生
■本报记者 张俊霞
刚刚过去的一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队数控铣项目在漯河技师学院德马吉研究院圆满完成集训考核后,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的集训。
正如专家组组长、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鲁宏勋所说:“选择漯河技师学院作为数控铣项目的第三方集训基地,是经过充分考察并谨慎作出的决定。这也是中国集训队首次把基地放在河南。事实证明,我们在这里的集训考核很成功,这样优良的环境,将会吸引更多高规格的赛事。”
德马吉研究院——一流的国家队集训基地
整洁有序的比赛场地,先进的机床设备,专注产品制造的国家队选手……选手在漯集训期间,凡来参观的职业院校师生,无不为壮观的场面和选手的熟练技能感到震撼。“什么是工匠精神?我从选手们专注的神态、灵巧的双手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上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受到了来自职业技能的光荣。”漯河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海立说。
作为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因此,世界技能大赛组委会对中国参赛队选手的选拔和集训场地的要求也是极为严格的。
7天的集训考核下来,让项目组对赛事承办方赞不绝口。来自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指导教师陈昌亚说:“漯河技师学院不仅设备精良,而且对本次赛事组织严密、服务周到,真的很感动!”看着一台台崭新的德马吉数控机床,参赛选手邱洪辉羡慕地说:“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很幸运,要知道这样先进的设备并且规模这么大,在全国职业院校中都很少见!”
工匠精神——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灵魂
本次集训考核,与多数比赛相比,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间长、环节多、题量大。其中,正式比赛分为三大模块,重点考察选手加工产品的速度、精度、质量和外观。在每个模块,选手都要根据题意画图、编辑程序和加工,
其中画图和编程时间为3个半小时,加工产品时间为5个半小时。
漯河技师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侯雪滨告诉记者:“世界技能大赛的集训考核,是按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进行的,实行边集训考核边淘汰的机制,操作中的一个小闪失就会导致出局。”据了解,本次进行的是数控铣项目第二阶段“六晋二”的考核,即在第一阶段考核后胜出的6个人中选出两个人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按照程序,直到世界技能大赛前夕,项目组才会在胜出的两个人中确定一人参赛。
数控铣项目组在漯期间,记者见到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获得者张志坤。不到22岁的他此次担任广东省三名集训队员的教练。从一名初中毕业生成长为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张志坤用了5年时间,其中4年是在备赛和比赛中度过的。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学技能的也是这样,追求的是卓越的工匠精神。”谈起自己的成长之路,张志坤直言,“刚入校时,我基础较差,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动作练起,每天都要花费十多个小时学习和训练。4年时间,我独立完成了1000多件产品的加工,相当于一个熟练师傅8至10年的工作量。”
办赛成果——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引入教学
承办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项目,对于漯河技师学院来说,带来的不仅仅是光荣,更是责任和挑战。“承办本次赛事,不仅深化了学院与德国职业教育集团等开展的国际合作,而且代表着河南水平、国家水平,必须确保一流标准。”漯河技师学院负责人指出。
漯河技师学院春节前全面启动筹备工作,成立筹备小组,负责各项工作的接洽协调。学院负责人带队多次拜访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省人社厅领导,协调落实有关事宜,并制订详细方案、细化责任。
项目组入驻前,漯河技师学院已请来德马吉森精机和三特维克、蔡司等国际著名刀具、精密检测设备及软件供应商的专家,全力做好设备运行保障工作。同时,德马吉研究院教职工牺牲春节休息时间,对所有设备、工具进行精心保养,从而使它们在比赛中能发挥最大效能。为开阔师生的视野,学院不仅组织他们参观比赛现场,而且邀请连续担任多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教练的鲁宏勋给大家作了专题讲座。
“工业是强国之基,工匠是工业之本。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漯河技师学院负责人说,高端装备制造业已被列入漯河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全市唯一的技师学院,学院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担负更多的责任。此次学院作为中国队数控铣项目的集训考核基地,既是对学院设备性能、大赛组织能力、教学标准的高规格检验,更是开阔师生眼界、引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提升教学水平的一个难得的契机。目前,学院正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中引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并积极倡导工匠精神,推动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助力“漯河制造”、“中国制造”走向更广阔的国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