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我校实际的一体化教改之路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5-24
阅读次数:
-----机械系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汇报
为了顺应国家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响应学校抓内涵建设大力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针,我系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初、中、高各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及名师带徒活动。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及名师带徒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一体化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现就对具体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前期调研
在改革之初,各色一体化之路汹涌而来,我们没有选择生搬硬套,而是很认真的思考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工学一体化?什么是真正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工学一体化?
2、学生、教师应该在工学一体化中学到什么?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3、怎样做到学校与企业真正的结合,实现货真价值的工学一体?
简单来讲,工学一体的含义就是“学习与工作高度融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工作”。什么样的工学一体化才是真正适应我校学生实际的工学一体化呢?首先就要从分析我校学生的实际着手。现在技工院校的生源普遍存在底子薄、素质差的问题,既学生学习差、纪律差、思想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基础薄弱,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差、游离于学校和老师关注之外,进而学业基本荒废。
2)、学生在学习及生活各方面普遍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很多学生给自己贴上“不受欢迎”的标签,内心极度自卑的同时又非常叛逆,厌恶学习、逃避跟老师与同学的有益沟通。
3)、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积重难返。由于长期缺乏来自家长及老师的关心、教育或者被过度溺爱娇惯,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自私、不负责任的心理,缺乏爱心及公德意识,有些还存在抽烟、沉迷游戏、打架、逃课等恶习。
4)、学生学习没有压力。很多学生是被家长送进学校,自己不知道学习的目标,对于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在失去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后,他们成了零压力的一群。
5)、学生性格差异巨大。
如何让这样一帮被中小学应试教育抛弃的头脑重新喜欢上学习并学有所成?这才是适应我校实际的工学一体化改革的内涵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课堂上演讲,学生则是台下的“观众”。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观看老师的表演,那些不爱学的学生自然会昏昏欲睡、或沉迷手机之中。在工学一体化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退出教学过程的主要角色地位,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者、帮助者、监督者、控制者;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接受教师布置的具体任务,自主设计方案、制定措施、搜集资料、制定规程、编排工艺、自主加工、控制质量。。。这样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且享受到学习过程的艰辛与快乐,同时还培养了小组同学的团结协作意识,不同组之间还形成了良性的竞争。
要想达成以上的理想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工厂工作及课堂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必须真正找到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从而在学习中慢慢改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在对企业的接触与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企业工作与学校教学的真正脱节之处。即在工厂中,工人完成工件加工既他们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工件只有合格与不合格、成品与废品之分,而在学校实习教学中,“工件”被赋予了分数,学生将及格与不及格的概念带入实际工作生产中,自然会发现自己的不适应。另一方面,在大规模生产当中,工序相对分散,工人只要求高效、稳定、高质量的完成某道工序的加工。这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脱节。
二、教改思路反思
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一直以来沿用企业管理的思路-变向管理要效益为向管理要成绩。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改善学风、教风的效果,可是面对学生不爱学习的洪流,一味的用管理来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真正通过有效的工学一体化模式让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伴随而来的纪律问题、卫生问题、德育问题。。。
三、引进“公司”管理模式推行“虚拟工资法”让工学真正结合。
结合我系设备多、厂房多、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匮乏的现状,我系大胆引进一家机械公司,让工学一体的概念变为现实。在学生管理上推行了一种适应工学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虚拟工资法”,对学生进行工厂化管理。
“虚拟工资法”是模拟企业计件工资发放制度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中小组作业的场合很普遍,在工作完成后,小组成员按自己的贡献取得相应的工资。“虚拟工资法”就是把班级看成一个工程或车间,老师成为车间主任,学生的学习小组就是工厂当中的生产班组。工作时车间主任给各组下达工作任务,各组按照“工资标准”和“分配制度”将任务下发到个人。工作完成后,各组根据个人的完成情况统计“工资数”,期末个人用所得工资购买学分。
“虚拟工资法”作为三层次评价的一种手段是可行的。”“工资”作为工具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层次的评价相结合,评价时用挣钱多少来衡量。这样的评价更客观、更直接。“车间主任”拥有一定的“奖金”以奖励成绩突出的班组和个人,也有权对表现差的班组和个人进行“罚款”,在一段时间学习后,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企业的“涨工资”模式对成绩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进行“涨工资”。真正模拟了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工作“挣钱”的艰辛、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模式在推行当中,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工厂实际工作过程中,真正完成从图纸绘制、工艺分析、程序编制、零件加工等各个环节,与工厂实际工作氛围高度融合。学生学到的内容多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这种模式与名师带徒相结合,让学生争先做老师的徒弟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广开门路、引进大量外协加工,以工促学。
要想让学生技能真正大幅度提高,仅仅有良好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热情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贴近工厂实际的加工训练才能让他们练好基本功、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为此,我系大量引进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批量外协加工任务让学生练手,有时甚至不要加工费。因为在这个工程中让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在运行的前期,因为老师和学生的不适应,废品率过高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提高,在后期进行的越来越顺利。总结起来有几点值得大家关注:
1)、筛选典型外协加工零件作为工学一体化项目任务。
2)、通过大批量加工以提高学生技能熟练程度。
3)、通过严格的质量分析,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让学生明白企业企业里产品只有成品与废品、合格与不合格之分。也就是他们在平时训练中也应遵循只有100分和0分的概念,没有60分和80分的概念。
五、将兴趣引进课堂,树立榜样跟方向。
为了让学生从入学之处就适应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我系也对低年级学生、新生进行了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一体化课堂中引进竞争机制,以奖励红旗来进行激励就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另外建立兴趣小组可以作为满足低年级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手段,“以兴趣为导向,以技术为方向,以高级工为榜样”这是我对机械工程系机械兴趣小组所做的总结。
1)以兴趣为导向,以技术为方向
针对过去机械实习教学中呈现出的枯燥和死板的现状,结合同学们的兴趣,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蓝本结合所学技能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加工,老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精品展柜进行展示,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了他们进行设计、加工的综合能力。
2)、以高级工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为了满足兴趣小组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实行让学生指导学生的新式教学法,挑选优秀的高级工学生作为“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弟、学妹们讲课。在这样的特殊课堂上,“老师”讲的生动、自然,学生学得愉快、认真。这样的课堂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
1)以兴趣为导向,以技术为方向
针对过去机械实习教学中呈现出的枯燥和死板的现状,结合同学们的兴趣,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蓝本结合所学技能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加工,老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在精品展柜进行展示,这样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了他们进行设计、加工的综合能力。
2)、以高级工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为了满足兴趣小组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实行让学生指导学生的新式教学法,挑选优秀的高级工学生作为“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弟、学妹们讲课。在这样的特殊课堂上,“老师”讲的生动、自然,学生学得愉快、认真。这样的课堂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
机械工程系宣
2013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