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手机报】漯河作品惊艳全省!
市政府和人社部门高度重视大赛,层层选拔,精心组织,派出了由60名参赛选手、40名裁判及工作人员组成的百余人代表团。这也是我市人社部门组织的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参赛团队,比赛项目涵盖大赛全部35个项目。
参赛选手既有漯河技师学院、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市第一中专等各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也有身处教学一线、教学相长的职业学校老师,还有常年在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手。
在大赛技能展示区,漯河技师学院师生带来的非遗面塑作品展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纷纷拍照点赞。这也是本次大赛从各地精选出的10个技能展示项目中的一个。
“千里走单骑”“武财神赵公明”“腾飞中国”......现场摆放数十件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人物神态的逼真、色彩的丰富、细节的雕琢让人忍不住赞叹:“太震撼了,没想到面塑作品能制作得这么精巧大气,富有文化内涵!”
面塑是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面粉为主料,调出不同色彩,用手和面塑主刀、开眼刀、小圆棍、擀面杖塑造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在2020年12月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漯河技师学院师生带来的面塑作品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并吸引河南省副省长戴柏华驻足点赞。
赵氏面塑第六代传人、漯河技师学院教师赵闯告诉记者,做面塑用的面是高筋粉,其中含有糯米粉和防裂的甘油等,如果不上色素,是完全可以食用的。
制作面塑是个精雕细琢的活儿。制作时,先要用铁丝构出作品的骨架,用来固定面的形态。再不断用手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服,顷刻间,一尊艺术形象便呈现出来。而且,面塑作品做好后自然风干,无需特殊加工就能永久性保存。
“制作面塑要具备雕塑和美术专业的基础,了解人物的五官神态和整体比例,并对中国古代文化了解深厚,才能做出有风格、有感情的作品。”赵闯说,面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所以面塑主要围绕中国知名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等制作,以传统的中国风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此寄托中华民族美好的愿景。
据了解,赵氏面塑从清末开始,已传承了六代。作为新时代的传承人,赵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我们在面塑作品如何永久保存上进行了创新。早期的面塑作品体积比较小,创作类型单一。现在我们把面塑作品发展成了工艺品,并努力做出更多更加大气、主题更加多元的作品,让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彰显传统民间文化的魅力。”他说。
赵闯在传承中大胆改进,创出赵氏面塑独有的面塑手法技艺,其中包括三刀定大型、7刀出五官、浮雕龙凤等,利用捏、搓、揉、刻、塑等手法把作品制作得栩栩如生。其中《龙凤呈祥》获得2009年绿色养生国际大赛面塑特金奖,《千里走单骑》获得2016年中国金鼎杯面塑白金奖,《戏曲关公》获得2018年广州面塑大赛一等奖。